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我的博客

青江水客的家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闲话苏州评弹——评弹艺术  

2012-05-01 08:48:54|  分类: 闲话评弹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有人说,评弹不过是民间曲艺罢了,谈不上是高雅艺术。

但在我看来,却并非如此。

 

评弹的艺术层次是随着听书人的文化水平而逐渐地变化的。

最早的说书,是说给贩夫走卒等底层百姓听的。他们的文化水准低,大多看不懂书,所以只能听“书”。

那时的评弹,必定比较“媚俗”,内容也不过就是“私订终身后花园,落难公子中状元,奉旨大团圆”之类的俗套故事。艺人表演起来,可能还会带有一些“低级”颜色。

典型的“玉蜻蜓”,就是公子哥儿调喜尼姑的那套故事,说到“云房产子”时,还真有些黄色噱头。

 

随着时间的变迁,尤其是进入了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后。观众队伍中加入了许多文化层次相对比较高的听客。他们看得懂小说,所以对单纯的讲故事形式感到不满足。

 

于是,评弹开始向文学迈进。许多文人加入到评弹创作的行列中来。故事情节越来越生动,描写心理越来越细腻,人物刻画越来越丰满,唱词编写也越来越脱离口语,越来越接近文言诗词。有些唱词真有堪比唐宋诗词的。

 

例如“情探”中用丽调演唱的那段敫桂英思念王魁的“梨花落,杏花开”,便是我最欣赏的:

 

梨花落,杏花开,

桃花谢,春已归。

花谢春归郎不归。

奴是梦绕长安千百遍,

一回欢笑一回悲,

终宵哭醒在罗帷。

 

到晓来,进书斋。

不见你郎君两泪垂。

奴依然当你郎君在,

手托香腮对面陪,

两盏清茶饮一杯。

奴推窗只把郎君望,

不见郎骑白马来。

 

唱词委婉,曲调如诉如泣。每每听来,几乎落泪。

 

这段唱词与京剧唱段比起来,也毫不逊色:

 

梨花落了杏花开,

梦绕长安十二街。

白日里辗转书窗外,

夜间和露立窗台。

纸儿墨儿笔儿砚儿件件都是郎君在。

 

听客文化水平的提高,评弹创作队伍的文化素养也在提高。由于文人的参与创作,大量的诗词佳句进入弹词:

 

比如开篇“莺莺操琴”开始和结尾部分的那几句回文诗:

 

香莲碧水动风凉,

水动风凉夏日长。

长日夏凉风动水,

水动风凉碧莲香。

 

就取自清代吴绛雪写的“四季”中的“夏”。

 

开篇“宫怨”的前两句:“西宫夜静百花香,欲卷珠帘春恨长。”取自王昌龄的“西宫春怨”。放在篇首,浑然天成,不露痕迹。

 

评弹鼎盛时期,许多听客都是有闲阶级。他们不在乎情节的进展快不快。于是评弹对与情节关系不大的小人物塑造,越来越鲜明生动。与主线脱钩的节外生枝也越来越多。老听客们称之为“弄堂书”的,也越来越有味道。

 

“白蛇传”中的王永昌和阿喜,“双金锭”中的戚子卿和小二官,“秦香莲”中的陈平,“玉蜻蜓”中的算命先生,等等等等,这些可有可无的人物,如此之生动,大概只有在评弹艺术中才有。而在其他戏剧中,大概只是很少开口的龙套而已。

 

因为“弄堂书”的增加,评弹的情节越来越拖沓。可是也正因为情节的拖沓,老听客脱几回书不来,也仍然可以接着听下去。评弹艺人也以此来相对地固定一批听众。

 

但是,事物都有两面性。评弹的优点很快地成了缺点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有闲阶层越来越少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,谁也接受不了如此慢丝慢理的情节展开。

 

情节的拖沓,可以“珍珠塔”为例。

陈翠娥下十八层楼梯,竟然可以说到十八回。那两百多句唱词,反反复复地唱道“才下楼坪第X 层,她站定娇躯不肯行。”每一次站停,都有每一次的理由,每一次站停,都要采蘋丫头来劝行。细腻则细腻矣,可惜现代人对此根本接受不了。

 

还有一回“七十二个他”,有百十句唱词。无非是些

“我劝你速速到堂前去会一会他,

快快园中见一见他,

问问他,

驳驳他,

不要相逢埋怨他,”

之类的废话。

 

就连采蘋丫头的“出房门重又进房门”这样无聊的瞎耽误功夫,也可以说满一回书。现代青年如何忍耐得住?

 

珍珠塔唱词之多,为小书之首。所以有“唱煞珍珠塔,说煞大红袍”的说法。

珍珠塔的唱词,充满了叠句排比。用沈薛调、魏调或者琴调这类节奏明快流畅的流派唱来,真如行云流水,在爱好者听来有很强的冲击力。

 

然而,这些唱词大半是为了叠句而制造叠句,架床叠屋,机械重复。像“七十二个他”那样,实在有些牵强和啰嗦。

 

评弹的细腻,缓慢是其特点。然而,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。情节的拖沓终于成为新一代人难以接受的弱点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6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