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次文庙,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。
文庙始建于大宋成平二年,以后历代均有修缮,现存建筑为明代遗作。原来的文庙仅剩棂星门,泮池,状元桥以及大成门。建筑破旧不堪,院内垃圾满地。2004年进行了重修,并且重建了大成殿。
文庙的大门是“棂星门”。棂星门立在砖砌的台基上,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,绿色琉璃瓦三滴水歇山顶。密密层层的斗拱使人眼花缭乱。门额上题“棂星门”三字。
棂星门后有泮池,泮池上跨着一座石桥称为状元桥。过了状元桥就是大成门。
泮池的面积极小,因此大成门与棂星门距离很近,没有办法拍摄大成门的全貌。大成门面阔五间,进深六椽,立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。檐下挂着一块竖匾,题写“大成门”,门柱挂有楹联,写的是“先知先觉,为万古伦常立极;至诚至圣,与两间功化同流”。这是从曲阜孔庙大成门的楹联抄来的。原联为清雍正皇帝所撰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,什么人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,他们提倡的又是什么?
因为是新建筑,匆匆看过,就结束了文庙的参观。
参观过了文庙,自然要去参观书院。榆次老城的“凤鸣书院”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。
凤鸣书院是清代榆次的县学。那时的读书人获取功名的第一步,是经过考试进入县学。考试合格进了学的,就成了县学的“生员”,也就是“秀才”。
乾隆三十一年,县学起名称为“凤鸣书院”。其来由便是前面提到过的“凤集榆次”故事。
书院规模很大占地2700平方米,比起现在的中学来也毫不逊色。书院布局像是园林,亭轩楼堂一应俱全。
进了大门,先有“四达楼”。两层亭阁,十字歇山顶。下檐横匾题曰“四达楼”,亭柱楹联写的是“豁达通达,达志达道;复礼循礼,礼贤礼尊。”
四达楼后是南厅,南厅后是水池,称为砚水湖。湖中立着两贤祠和化成堂。湖水周围有游廊连接各处。
两贤祠三间面阔,黑瓦歇山顶。四周设围廊。檐下的横匾题写“正学昌明”。所谓“两贤”,就是前面所说,担任过榆次知县的荀浪和文彦博。
历古至今,榆次知县不知道换过多少,称得上“贤”的,居然只有两位。可见父母官中贤良的比例实在是太少了!
化成堂也是三间面阔,歇山顶,四周设外廊。前出卷棚顶抱厦,檐下横匾写着“成化堂”。
成化堂后是书院的最高建筑——藏书楼。藏书楼呈六角型,四层楼高,像是一座楼阁式宝塔。
看完了藏书楼,也就结束了凤鸣书院的参观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