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我的博客

青江水客的家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十,古镇碛口的农家饭  

2009-07-04 18:26:55|  分类: 旅游记“食”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去了一趟黄河边上的古镇碛口。住在农家旅馆的窑洞,一天三餐吃的是普通农家饭,做了一会古镇准居民。
先说吃水,这里的水咸而涩,泡出来的茶简直不能入口,而且这咸水似乎并不解渴。那天走了一天的路,渴不堪言,我们买来一大并雪碧喝下去,才算是解了大渴。

所以,他们熬稀饭并不用这种水,而是用雨水,并且称之为“甜水”。早饭,晚饭都要喝用“甜水”熬成的小米稀饭。稀饭中还加入一些黄豆片,喝起来才真叫个“爽”!
喝稀饭,就的是咸菜。一般是腌的黄瓜片,又脆,又咸。致所以那么咸,当然是因为可以少吃一些。

南方人每顿吃大米饭。饭不变,变化的是菜。家家户户的饭桌上,千变万化,上顿下顿的菜决不会重复。
北方人每顿吃面。菜很少,浇头也不变(只有西红柿酱和肉末两种),变化的却是面。山西人吃面,有手赶切面,河捞,揪片,猫耳朵,搓鱼,拨鱼,擦尖,刀削面等等等等,我一时也说不全。他们自夸自己变化多端,意味无穷。我想不管七十二变,变化的只是面的几何形状,而化学成分总是不变。吃到嘴里,味觉的变化究竟有多少呢?

第一天晚上,吃的是豆面河捞。所谓“河捞”,是将豆面配上白面和好以后,用河捞机把面挤压进开水锅里。那面经过小孔挤压成型为细长的“河捞面”。豆面的粘结性很差,所以豆面河捞比起白面河捞来要短很多。记得六十年代在食堂吃过一种“大庆河捞”,是用高粱面做的。那面又粗又硬,俗称“钢丝面”,一般牙齿不好的人真还对付不了。
菜只有一碗,是豆角,南瓜和土豆。没有肉,也很少油。对于需要减肥,减血脂的人来说,是一种健康食品也!

第二天中午,吃的是“拨烂子”和“摊黄”。这拨烂子记得前面已经介绍过,不再重复。这“摊黄”可就值得一说了。
所谓摊黄,是用玉米面加白面摊成的一张并。颜色金黄,吃起来又松又香,大概那玉米是当年新收下来的吧。中午仍然没有菜,只不过拨烂子的浇头改成了西红柿鸡蛋,再加上切成细末的小葱,呼噜呼噜就吃了一大碗。

第二天晚上,吃的是“擦尖”。这是将面和好以后,在一种带许多齿孔的金属板上擦过。通过齿孔挤漏下来的丝丝面片,就叫做擦尖了。擦尖还是浇的西红柿酱,像是天天读的“老三篇”。与其他面食不同,吃擦尖不用筷子,却用调羹。因为擦尖太短,用筷子根本夹不起来。

吃了两天,只觉得像李逵说的那样,“嘴里要淡出鸟来”!不知道碛口镇的居民长年累月怎么吃过来的?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1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